油墨应该具有一定的流动性,并且满足各种印刷过程所要求的性质,能够在印品上*干燥,干燥后的墨膜应该具有相应的各种耐水、耐酸、耐碱、耐光、耐擦、耐磨等耐抗性。{}油墨成分中的液体成分称为连结料;固体成分为色料(颜料或染料)以及各种助剂。 对油墨来说,颜色、身骨(通常将稀稠度、流动性等油墨的流变性质称为油墨的身骨)和干燥性能是油墨三个较重要的性质,也是研制油墨配方及工艺和生产油墨时应该注意的;在印品上的印膜应该有一定的耐抗性,才使印品具有实际用处。掌握专色油墨的调配、油墨用量的控制、剩墨的充分利用等,不仅能够节约材料,而且对个人素质、技术水平都会有相应的提高。一位优良的调墨工,对新型油墨的开发、色彩的创新、油墨成本的降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。 {}油墨的耐光性 耐光性是指油墨在日光灯照射下,颜色不发生变化的能力。油墨的耐光性表明了印刷品在光线照射下褪色或变色的程度。耐光性强的油墨印刷后虽经日光长期照射,但印刷品褪变色程度小;耐光性差的油墨其印刷品*褪变色,甚至颜色会完全褪掉。在油墨的分级中,8级较不容易褪变色,耐光性更佳。油墨的耐光性主要取决于颜料。油墨的耐光性对印刷过程无影响,主要是关系到印刷品的使用过程。 耐热性 耐热性是指油墨受热时颜色不发生变化的能力。耐热性强表明了印刷品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,油墨不会产生变色现象。油墨的耐热性主要取决于颜料和连结料的种类及性能。有些颜料在加热时不但产生变色,甚至发生变化。 {}调墨过程 1.掌握所用油墨的体系、颜色、色饱和度、黏度、细度等指标。 2.对样张及客户要求、工艺要求、色相要求、油墨使用要求进行审定,对每一色组色序的排列、产品的印数、油墨的用量、主色调的调配等要深入了解。 3.稀释剂与油墨树脂的溶解性、气温偏差和稀释剂的配比是相关的,如气温高则稀释剂应采用慢干型。同时,溶解效果,挥发速度对产品的印刷质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因此要根据相关条件选择合适的稀释剂。 4.印刷前要做好油墨、稀释剂的准备工作。 5.在开机套印的短暂时间里,要根据颜色的搭配,适当利用原色墨,并把握好比例,依照样张对每一色组油墨的色相进行调配,使印刷车速稳定后,稍加调整即可达到样张效果。在正常印刷中,批量控制色相相同,对调墨人员来说难度较大,如稀释剂的添加量等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颜色效果,这就要求调墨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。 配色方法{}1、色谱色标比较法。如彩稿上的实地满版专色,通过从色谱、色标上面就有配该色的油墨量的比例。从色谱上可以查找到半色调带网点的颜色呈现的Y、M、C各版的百分比的网点数。 2、颜色三属性的比较法 分别比较彩稿试样配出来的油墨颜色的明度、色相、饱和度。 ①如果明度上有差距,可以通过加冲淡剂来纠正。 ②如果色相有差距,偏某色,可以利用互补色规律纠正,但由此会增加中性灰,降低黑色的明度。 油墨是一种有颜色的胶体分散体系,主要组成部分为有色物质(颜料)和连结料,其中有色物质起显色作用,靠与承印物的颜色不同形成对比,在承印物上显出图像来。连结料是一种具有一定粘度、粘性的流体,起到把粉末状的颜料等固体颗粒混合连结起来,并使相粘连的颜料较终能够附着在印品上。只有正确了解和认识油墨的性能,调配好油墨各组分的比例,才能达到油墨应有的印刷适性和使用性能,才能使印刷油墨与印版、印刷机、承印材料之间得以良好地配合,使印刷工艺顺利进行。{}油墨的性质不同标签,对印刷产品的影响也截然不同。油墨的各种性质对印刷产品的质量都将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。所以,正确了解和认识油墨的性质,有助于印刷时避免工艺操作上的盲目性,同时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工艺技术措施,根据产品的特点选择油墨或调配油墨胶印机,就可有效地防止印刷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质量故障,使印刷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都得到较好的提高。